从毛里塔尼亚回国,才发现我们对毛里塔尼亚的误解有多深
回国快两个月了,朋友们听说我在毛里塔尼亚工作了一年多,第一反应都是:"哇,那里应该很落后吧?""沙漠国家是不是特别贫穷?""你们吃什么啊?"每次被这样问起,我都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纠正这些刻板印象。
说实话,去之前我也是这么想的。毛里塔尼亚,这个位于西非的伊斯兰国家,在大多数中国人心中可能就等同于"沙漠 贫穷 落后"。但真正生活在那里一年多后,我才意识到我们对这个国家的误解有多深。
第一个震撼:他们比我们更重视教育
刚到努瓦克肖特(毛里塔尼亚首都)的第二周,公司安排我住在当地同事阿卜杜拉的家附近。阿卜杜拉是个普通的中层员工,月收入大概相当于人民币3000多元,在当地算中等水平。
第一次去他家做客,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到了。这个看起来很普通的院子里,竟然有三个孩子在不同的角落学习。7岁的小儿子在背诵古兰经,12岁的女儿在用法语做数学题,15岁的大儿子则在用阿拉伯语写作文。最让我意外的是,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奖状和证书。
"这些都是什么?"我好奇地问。
阿卜杜拉脸上露出骄傲的笑容:"大儿子的阿拉伯语作文比赛一等奖,女儿的数学竞赛奖状,小儿子背诵古兰经的认证。"然后他告诉我一个让我震惊的事实:他把月收入的40%都花在孩子的教育上。
"40%?!"我当时就愣了。在中国,虽然大家都说重视教育,但像阿卜杜拉这样中等收入的家庭,能拿出收入的40%专门用于教育的,恐怕不多。
更让我意外的是教育的内容。毛里塔尼亚的孩子从小就要学三种语言:阿拉伯语(官方语言)、法语(前殖民地语言,也是官方语言之一)、还有本地的哈萨尼亚阿拉伯语。很多家庭还会让孩子学英语。我认识的一个出租车司机,为了供女儿上私立学校学英语,每天工作14个小时。
在我们的印象中,非洲国家教育落后,文盲率高。但在毛里塔尼亚,我遇到的普通人,哪怕是街边小贩,基本都能用两到三种语言和我交流。有一次在市场买菜,一个卖西红柿的大妈发现我是中国人,竟然用蹩脚的英语告诉我:"Chinese very good, we respect China."
那一刻我真的被感动了。这个我们印象中"贫穷落后"的国家,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和对知识的渴望,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强烈得多。
第二个发现:时间观念的"慢哲学"
刚到毛里塔尼亚的前几个月,我快被他们的时间观念逼疯了。
记得第一次约当地政府官员开会,约定的时间是上午10点。我9点50就到了会议室,结果等到11点半,对方才慢悠悠地出现。我当时心里那个火啊,觉得这也太不专业了。
"抱歉抱歉,路上遇到了邻居,聊了会儿。"官员笑眯眯地解释。
这样的事情发生了无数次。朋友约吃饭,说7点,8点半才到;维修工说下午来修空调,结果第二天上午才出现;甚至连婚礼,邀请函上写着下午3点,实际开始时间是晚上6点。
一开始我真的很抓狂,觉得这些人没有时间观念,做事不靠谱。直到有一天,我的助手萨利姆跟我解释了背后的逻辑。
"哈比比(阿拉伯语,朋友的意思),你知道为什么我们不着急吗?"萨利姆说,"因为我们相信,匆忙地生活会错过很多重要的东西。"
他告诉我一个故事:那天官员之所以迟到,是因为路上遇到了一个邻居,那个邻居刚刚失业,正在为孩子的学费发愁。官员停下来,不仅安慰了他,还介绍了一个工作机会给他。
"你觉得,准时开会重要,还是帮助一个绝望的邻居重要?"萨利姆问我。
这个问题让我沉默了很久。在中国的快节奏生活中,我们习惯了效率至上,习惯了为了准时而准时。但在毛里塔尼亚,我见识了另一种生活哲学:人比时间重要,关系比效率重要。
后来我逐渐理解,这种"慢"不是懒惰,而是一种价值选择。在他们的文化中,如果为了准时而忽略了路上需要帮助的人,那才是真正的失礼。
慢慢地,我也开始适应这种节奏。有一次,我正急着去机场,路上看到一个老人摔倒了。以前的我可能会想"赶飞机要紧",但那天我停下来帮助了他。虽然差点误机,但那种内心的平静是我很久没有体验过的。
第三个震撼:他们的宗教包容度超出想象
作为一个无宗教信仰的中国人,去毛里塔尼亚之前我最担心的就是宗教问题。毛里塔尼亚是伊斯兰共和国,几乎100%的人口都是穆斯林,我担心自己会格格不入,甚至遭遇歧视。
结果完全相反。
刚到的第一个周五(伊斯兰教的礼拜日),我以为公司会停工,结果发现只是中午礼拜时间大家去了清真寺,其他时间照常工作。更让我意外的是,没有人强迫我去参加礼拜,甚至没有人问过我的宗教信仰。
有一次,在斋月期间,我不小心在办公室里喝水被同事看到了。我当时特别紧张,以为会惹麻烦。结果那个同事只是笑了笑说:"没关系,你是客人。"然后还给我倒了一杯茶。
最感动的是去年的春节。我以为在这个穆斯林国家,没人会在意中国的传统节日。结果那天早上,我刚到办公室,就发现桌上放着一张红纸,上面写着阿拉伯语的"新年快乐"。原来是同事们查了资料,知道那天是中国新年,特意准备的祝福。
"我们相信所有的节日都是神的恩赐。"同事穆罕默德认真地说,"不管是中国的新年,还是基督教的圣诞节,都值得庆祝。"
这种包容让我很感动。在一些西方国家,我遇到过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的隔阂,但在这个我们印象中"保守"的伊斯兰国家,我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包容和尊重。
更让我意外的是,很多毛里塔尼亚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有个出租车司机跟我聊起孔子的思想,一个市场小贩问我关于中医的问题,甚至有个年轻人跟我讨论中国的诗歌。他们对不同文化的好奇心和学习态度,真的让我刮目相看。
第四个发现:贫富差距背后的互助精神
毛里塔尼亚确实不富裕,这是事实。但我发现,我们对"贫穷"的理解可能太狭隘了。
在努瓦克肖特的老城区,我见过很多简陋的房屋,有些甚至没有自来水和电。按照我们的标准,这些家庭确实算是贫困。但有一件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有一次下大雨,我住的街区停电了。我正愁着没法充电、没法上网,隔壁那户看起来很穷的人家却主动过来,邀请我去他们家。
"我们有发电机,你可以过来充电。"邻居艾莎大妈笑着说。
进了她家,我才发现这是个大家庭,三代同堂,十几个人挤在一个不大的院子里。但奇怪的是,这里并不显得拥挤或者压抑,反而很温馨。孩子们在院子里嬉戏,大人们坐在一起聊天,老人们在角落里下棋。
最让我意外的是,艾莎大妈竟然坚持要留我吃晚饭。"家里人多热闹,一个人吃饭多孤单。"她这样说。
那顿饭很简单,就是羊肉饭和酸奶,但是那种氛围让我久久难忘。十几个人围坐在一起,用手抓饭,边吃边聊,虽然语言不通,但那种融洽的氛围让我感到无比温暖。
后来我了解到,这种互助精神在毛里塔尼亚很普遍。邻居之间经常共享资源,有困难的时候大家一起帮忙。比如哪家的孩子要上学缺学费了,整个社区的人都会出一点;哪家有老人生病了,邻居们会轮流照顾。
有一次,我的当地朋友哈桑告诉我:"我们可能没有很多钱,但我们有很多朋友。钱会用完,但友情不会。"
这句话让我思考了很久。在中国的一线城市,我们住在高档小区,但邻居可能几年都不说一句话。我们有很多物质财富,但缺少这种深层的人际联系。也许,贫穷和富有的定义,本身就值得重新思考。
第五个发现:他们对未来的乐观超乎想象
在毛里塔尼亚的最后几个月,我问过很多人一个问题:"你们对国家的未来怎么看?"
我以为会听到很多抱怨和悲观的声音。毕竟,这个国家面临着很多挑战:经济不发达,基础设施落后,自然环境恶劣。但出乎意料的是,几乎所有人都很乐观。
"十年后,我们的国家会变得更好。"这是我听到最多的答案。
一个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告诉我,他正在学习中文,希望将来能参与中毛之间的合作项目。一个出租车司机说,他在存钱买一辆更好的车,因为他相信旅游业会发展起来。一个小商贩告诉我,她准备扩大生意,因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当地投资。
这种乐观不是盲目的。他们对国家的问题很清楚,但同时也看到了希望。近年来,毛里塔尼亚发现了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加快,教育水平在提高。
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一种集体的自豪感。虽然国家还不够富裕,但他们为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感到骄傲。
有一天晚上,我和几个当地朋友坐在海边聊天。其中一个人说:"你们中国人很了不起,几十年就让国家变得这么强大。我们也会的,只是需要时间。"
那种坚定的语气让我很感动。他们没有因为暂时的落后而自卑,也没有因为困难而绝望,而是保持着对未来的信心。
回国后的思考
回到北京已经快两个月了,重新融入熟悉的生活节奏,但毛里塔尼亚的经历依然深深影响着我。
朋友们问起那边的生活,我总是不知道从何说起。怎么解释那种慢节奏带来的内心平静?怎么描述那种宗教包容带来的温暖?怎么传达那种互助精神带来的感动?
我发现,我们对很多国家的认知,可能都存在类似的偏见。我们习惯用经济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用物质财富来定义生活的质量,用效率来评判一种文化的价值。
但毛里塔尼亚的经历告诉我,文明有很多种形态,幸福有很多种定义,发展有很多条路径。那些我们认为"落后"的地方,可能在某些方面比我们更"先进";那些我们认为"贫穷"的人们,可能拥有我们缺失的精神财富。
现在,当朋友们再问我毛里塔尼亚怎么样时,我会说:"那是一个让我重新思考什么是富有、什么是幸福的地方。"
也许,真正的文化交流不是去证明谁更优越,而是去发现每种文化的独特价值,去学习那些我们缺失的美好品质。毛里塔尼亚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对一个国家的重新认识,更是对生活本身的重新思考。
那片遥远的土地上,有着我们需要学习的智慧。而这些智慧,是任何经济指标都无法衡量的真正财富。
广升网配资-股票怎么配杠杆-炒股选配资-网上实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