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北京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询师郭利方,国家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多重背景,以真诚地、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态度解读来访者的内心与行为。从来访者的角度出发,同感来访者的感受、尊重来访者的情感,让来访者感受到安全、接纳、平等、尊重的咨询氛围,陪伴来访者一起走过迷茫低谷。
深夜的急诊室走廊,消毒水味道刺得人鼻腔发酸。李婷攥着输液单的手在发抖,怀里还抱着高烧39度的两岁女儿。她突然意识到,自己竟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崩溃——这让她既困惑又后怕。作为心理咨询师,我常在咨询室里看到类似的场景:新手妈妈们被孩子的病痛击垮,却在某个瞬间突然发现,自己竟在用另一种方式与焦虑共处。
三年前,我的同事小雅带着高烧的宝宝在急诊室等到天亮。她崩溃地坐在长椅上,把脸埋在孩子滚烫的额头,泪水浸湿了口罩。可当护士问她是否需要帮助时,她突然哽咽着说:"我没事,只是需要有人听我说说。"这个瞬间让我想起心理学中的"情绪容器"概念,但更想说的是,那些看似坚强的妈妈们,其实都在用独特的方式守护着自己的情绪边界。
展开剩余49%在儿童医院的心理咨询室里,我见过太多这样的故事。张阿姨带着肺炎住院的孩子,每天凌晨三点起来喂药,却在病房里给女儿读童话书;王妈妈看着高烧的宝宝,把手机里的育儿视频反复播放,用温柔的语调给女儿讲故事。这些妈妈们不是没有恐惧,而是把恐惧转化成了守护的力量。就像春天的藤蔓,即使遇到风雨,也会把根系扎得更深。
当我们谈论育儿焦虑时,往往忽略了身体的信号。宝宝生病时,妈妈的神经系统会同步进入应激状态,但有些人能更快调整节奏。这背后是长期积累的情绪管理能力,是无数次与孩子共度时光沉淀的智慧。就像钢琴家的手指,经过千百次练习才能在急促的乐章中保持优雅。
在咨询过程中,我常建议妈妈们建立"情绪急救包"。可以是准备一杯温水,可以是设置一个安静的角落,也可以是提前准备好孩子喜欢的玩具。这些看似微小的准备,实则是构建心理防线的重要环节。更关键的是学会"暂停呼吸",当焦虑来袭时,深呼吸三次,给自己三秒钟的缓冲时间。
每个妈妈都是独特的生命体,面对孩子生病的时刻,我们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平衡点。就像海浪拍打礁石,有的妈妈选择直接冲上岸,有的妈妈则学会在浪尖起舞。作为心理咨询师,我深知这种力量源于内心的稳定,而这种稳定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浇灌。当宝宝生病时,那些不崩溃的妈妈们,其实都在用温柔的方式,守护着自己和孩子的心。
发布于:安徽省广升网配资-股票怎么配杠杆-炒股选配资-网上实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