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韩信拜的“大将”应该等于上将军,拥有军事方面的指挥权。政治权力没有相国高或者政治权力有限。
先来说一下“大将”与“大将军”的关系。
秦末战乱时期,官制体系有些混乱。
陈胜大泽乡起义后,他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入戏地的周文,陈胜给他的是将军印。
周文,陈之贤人也,尝为项燕军视日,事春申君,自言习兵,陈王与之将军印,西击秦。武臣到邯郸自立为赵王后,陈馀为大将军,张耳、召骚为左右丞相。
武臣到邯郸,自立为赵王,陈余为大将军,张耳、召骚为左右丞相。巨鹿之战时,楚怀王最初是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项羽杀掉宋义后,项羽为假上将军,楚怀王听说宋义被杀之后,不得已派人立项羽为上将军。
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于怀王。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展开剩余79%从以上的史料中可以看到,楚怀王的任命,也就是:上将、次将、末将体系层级清晰,更加符合官制。
而大将或者大将军则更像是一种俗称,而不是一种正式职务,在《史记》和《汉书》的记载中,可能仅仅是为了区分地位上的不同。
在萧何推荐韩信的时候,刘邦说:我为了你,任命韩信为将军。
萧何说:即使任命他为将军,韩信一定不会留下来的。
刘邦说:任命他为大将军。
萧何说:太好了!
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从刘邦与萧何的对话来看,韩信被授予的绝对不是普通的将领的职位,而且通过众将的反应也能看出这一点。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至于韩信的大将军是到底属于哪种。
在《史记·萧相国世家》中明确记载的是大将军。
(萧)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而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自己明确说过:
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刘邦授予韩信的是上将军印,“授印” 是确认职官合法性的核心环节。而刘邦与萧何对话中称 “以为大将”“以为大将军”,是对 “职位等级” 的描述。或许上将军是官方称谓,而大将或大将军则是日常称谓,本质是同一职务的两种说法。
再说一下相国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公元前206年,刘邦被立为汉王,任命萧何为丞相。刘邦虽然认为萧何功劳第一,给萧何封侯赏地,但是却没有再给萧何升过职,难道丞相是最高职位吗?
不是,接着看。
萧丞相这一当就是十多年,后来萧何因诛韩信有功,刘邦派使者任命萧何为相国。
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从这一段记载来看,相国与丞相是同时期存在的职位,而且相国的职位明显高于丞相。
韩信在攻打魏豹的时候,刘邦任命他为左丞相。
任命韩信左丞相的时候,并没有收回他的上将军印。
举一个类似的例子,矫诏杀吴广的田臧,陈胜派使者任命他为上将军,并赐给田臧楚令尹印。
陈王使使赐田臧楚令尹印,使为上将。这样的好处是,不仅可以令其在军事上能够更方便的指挥军队,在政治上也可以获得更大的自由支配权。
打下赵国后,刘邦袭夺韩信印符,重新分配军队,然后拜韩信为相国。萧何用了十一年的时间才当上相国,韩信仅用了十六个月。
为了把事情说的更加清楚,我再举曹参的例子。
曹参跟随刘邦进入汉中,升为将军。
从至汉中,迁为将军。曹参在跟随韩信打魏豹的时候,授予了假左丞相的职务。打败赵国后,韩信升为相国,曹参升为右丞相。
那么韩信是赵相国还是汉相国呢?
韩信是汉相国!
项籍已死,天下定,汉王为皇帝,韩信徙为楚王,齐为郡。参归汉相印。高帝以长子肥为齐王,而以参为齐相国。史料从来没有记载其过曹参在楚汉之争中担任过相国,而曹参所归还的汉相印,只有一个人拥有过,这个人就是韩信!
上将军印与汉相印是否同时都在韩信手里不得而知,至少这两个印都曾在韩信手上待过!
发布于:山东省广升网配资-股票怎么配杠杆-炒股选配资-网上实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