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面对重大的人生抉择的时候,总是会收到来自长辈的建议,告诉我们做决定要追求稳定。找工作的时候,他们说要找不容易丢的饭碗、稳定的薪酬、稳定的落脚点......总而言之,要稳中求胜,不要冒险。稳定的公务员工作在他们眼中就成了香饽饽。如今也越来越多年轻人在家里长辈的劝说下加入考公的行列。
但很多时候,面对这样的重大的人生抉择,自己却会感觉到迷茫。只有找到稳定的工作才是最优解吗?如果选择了一条并非一眼看到头的道路,自己真的会后悔吗?如果没有了外在的稳定,内心是否也无法感到安稳?
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选择不可预测、不确定的道路呢?
1 焦虑:不确定性触发的固定程序
心理学家Dugas和Ladouceur认为,面对不确定性,人会感到难以忍耐的焦虑感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当一件事没有一个确定的结果的时候,就意味着它有许多的可能性,而不停地思考这些不同的可能性会给自己带来焦虑。
展开剩余87%我们在人生里经常会遇到让我们紧张焦虑的情况:参加面试,上台演讲,向喜欢的人表白,查看高考成绩等等。而我们感到焦虑常常是因为不知道结果会如何: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被公司录取;不知道演讲时会不会忘词;不知道喜欢的人是不是也喜欢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成绩够不够录取想要的学校。
这就相当于我们的大脑拥有一个固定程序:每当遇到不确定的情况,它便会试图用焦虑和担忧作为一种获得确定性的方法,而这种焦虑感在获得一个确定的结果之后便会自行消失,不论结果是好是坏。
试想一下,你是否曾经在等待成绩的时候辗转反侧,不断地想象着不同的可能性?当成绩出来的那一刻,你或是因为好成绩而欣喜,或是因为糟糕的成绩而懊恼,但不会再有等待成绩出来时的那种抓心挠肝的感受。
选择漂泊和冒险,就意味着踏上一条充满了不确定性的道路。在平时的生活中,大家时不时会碰见一些不确定的情况,比如不知道考试成绩如何、不确定一个不熟悉的人会不会答应自己的请求、不知道朋友会不会喜欢自己买的礼物等等。但这些很多这些不确定性并不会对生活产生太大的影响,你也许会感到几天的焦虑,但当结果出来的时候,焦虑的感觉也就迎刃而解了。
然而当你选择一条充满不确定性的道路时,这种不确定性可能是多方面的、长时间的:即使你已经努力了好几年并且有一个很不错的收入,你并不能确保明天就不会有什么变故。长时间处在这样一种不稳定的环境里很可能让你的大脑也一直浸泡在一种长期的、高强度的焦虑和担忧之中。
2 自我效能:自证预言
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对他们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是否感到焦虑有很大影响。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当一个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不同情况、成功达到目标,他们在现实中往往发挥得更好。这种信念被心理学家Albert Bandura定义为自我效能感。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在完成一件有一些挑战性的事情的时候,也许是在和一个强大的对手比赛,你不知道为什么有一种奇妙的感觉,觉得自己突然很有力量,就好像喝了哈利波特里的福灵剂,感觉一切都会顺利进行。而结果确实像你感觉的那样,你获得了胜利。
但有的时候,你的脑子里会不受控地冒出这样的想法:我肯定打不过对方,我今天的状态太差了。就在这些想法冒出来的一瞬间,就像印证你的想法一般,你的动作开始变形,你开始频频失误,平时不在话下的基础这个时候却差错百出,你最终不出意料地惨败。
这就像一个自证预言:当你相信自己可以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便更有可能完成它;但当你不相信自己有这样的能力,你就会觉得这件事情对你来说更加困难,你也就更有可能失败。
拥有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往往会低估自己的能力,从而低估了自己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在一份无法预测风险的工作当中,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因为不相信自己能够面对未知的困难,所以在面对它的时候会感到更加的焦躁不安。在他们的脑中,由于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未知的,他们会不断地设想最坏的可能性:万一我把这个项目搞砸了该怎么办?万一领导不满意想开除我怎么办?而这些令人不安的设想会让他们更进一步地陷入深深的焦虑当中。
所以说,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在一个不稳定的环境中往往会感到更加不适应。他们由于不相信自己能够成功解决未知的困难,从而时常深陷于令人焦虑的想法中,而这也会让他们在碰到困难时畏手畏脚,无法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力。
然而,当一个人相信自己有应对不同情况、成功达到目标的能力时,他们便具备了在不稳定的道路上闯荡的心理素质。即使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他们仍然能够靠着这种信念感获得内心的稳定,而这种信念感也意味着他们在漂泊中更容易成功
3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思维惯性
我们的成长环境也让我们习惯于稳定。应试教育是一个高度可控的环境,只要付出就会得到回报,其中不可控制的因素相比社会来说低得多。
回想我们接受的教育,也不断地强调努力的重要性,告诉我们付出多少努力就会有多少收获。而这种思维更适用于一个稳定的环境,因为只有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你的辛苦劳动可以保证你拥有一个稳定的回报。
当我们在一种思维方式中浸泡了很长一段时间时,我们很容易会形成一种思维惯性:当我们付出努力时,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期待相应的回报。
但当我们步入社会,努力但不一定能获得回报的生活会跟我们一直以来抱有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思维冲突。它们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会让你想要回到符合你思维惯性的生活---一种稳定的、确定的生活中。
1 重建应对模式:切断焦虑的条件反射
我们之所以追求稳定,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会启动一个固定程序,让我们对不确定的情况感到焦虑。这个程序就像一个条件反射:每当我们遇到不确定的事情,我们就会用焦虑来应对。这个时候,要跳脱出这样的条件反射,不再为不确定性感到焦虑,就要重新建立自己的应对模式,切断自己原先“不确定性---焦虑”的条件反射。
在心理学中,内化意味着将他人的态度、价值观、标准和意见整合到自己的身份或自我意识中。简单来说,内化就是将别人的东西化为己用。
内化的过程是在不断地接触中发生的。多与焦虑感低的人相处,学习他们的思考和行为模式,在内化的过程中也会逐渐降低负面情绪对自己的困扰。
比如,通过内化新的面对不确定性的应对模式,你可以逐渐将原本“不确定性---焦虑”的条件反射替换成其他的应对模式,比如“不确定性---解决问题”。
当你逐渐减少因为不确定性引发的焦虑感,你也会发现自己的内心越来越稳定。
2 主动解决问题:把不确定变得确定
既然不确定性会让人感到焦虑,那么要摆脱这种焦虑感,也可以试着将注意力集中在可以确定的事情上,主动地尝试将不确定的东西变得确定。
比如,也许你很想成为一个作家,但当你把自己的作品寄给出版社时,你会因为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接受你的作品而焦虑。这个时候,与其把注意力放在猜测他们会不会喜欢你的作品,可以将注意力放在你可以掌控的东西上,比如多找几家符合你预期的出版社、找认识的老师给自己一些反馈或者不断修改自己的作品等等。
同时,相比被动地等待困难的来临,主动地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寻找困难会提高你对生活的掌控感。
也许你清楚当一个作家很难有一个稳定的收入,那么与其不断焦虑余额归零的那一天的到来,可以尝试主动去寻找困难,比如主动去推销自己的作品、主动参加比赛、尝试去结识有名气的业界人士等等。虽然这些尝试不一定都会有用,但主动去寻找困难,用事情把自己的生活填满可以有效地把你从焦虑中救出来,提高你对生活的掌控感,从而达到内心的稳定。
3 提高自我效能感:打破自证预言的怪圈
Bandura认为,自我效能感极大地影响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当一个人自我效能感增强时,他更有勇气去面对挑战,做出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
所以说,要破除对未知的恐惧,可以开始积累一些小小的、成功的经验。就像在学一个新的技能时一样,比如跳舞,当你通过不断地练习,可以跳出越来越困难的编舞,你在这方面的自信也会逐渐提升,你也会更相信自己有能力挑战更加困难的舞蹈。
在陌生的领域不断地验证 “我可以做到”,提高自我效能感,在外在的稳定不存在时,也可以通过对自己的信心而达到内在的稳定。
究竟是要选择稳定的道路还是漂泊的道路是每个人自己的课题,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偏好。诚然,在面对人生重大选择的时候,我们也会接受到很多长辈或者朋友的建议,而他们的建议不总是和我们想走的道路一致,但最终承担决定后果的仍然是我们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拒绝走上一条冒险的道路是因为我们害怕从此以后生活会脱离掌控。但是当你的内心拥有了足够强大的信念和应对困难的能力,不论你是否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你都能够找到内心的稳定。
最后,不管外在是稳定还是漂泊,祝你都能找到内心的平静。
【安慰记,用心理学zhào着你!抱团取暖加入成长群,深度探索开启咨询之旅 】
同名公号:安慰记心理(不定期送书、抽奖)
回树洞 体验免费心理树洞,专业树洞咨询师1V1回复
回解梦 参与科学地解梦,限时免费中
回指南 免费得[心理咨询使用指南]、[伴侣咨询指南]
发布于:北京市广升网配资-股票怎么配杠杆-炒股选配资-网上实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